面對食材成本上漲、員工工資增加以及門店租金攀升,餐飲業(yè)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。要應對這些困境,關鍵在于強化成本控制和提升企業(yè)核心競爭力,以此促進餐廳收益的增長。
不過在實現(xiàn)有效的成本管控之前,以下10點基礎要素是首先要理解的。
什么是成本?
我們以水煮魚舉例,假設制作這道菜需要草魚、辣椒、食用油等原材料,還需要人工費、能源費用等,那么這里哪些是成本,哪些是費用呢?
我們通常把一道菜品的直接原材料投入稱為成本,把其他輔助的比如人工、燃氣等稱為費用,所以判斷它是不是成本,需要看它能否在經營的過程中直接產生價值,繼而產生營業(yè)額,我們控制成本其實就是控制原材料的節(jié)約和浪費。
成本該怎么核算?
餐飲成本核算有兩種方法:
一、通過盤點來推算出原材料的實際用量。這種方法直接反映了廚房中原材料的使用情況,為成本控制提供了基礎數(shù)據(jù)。
二、以銷售數(shù)量為基準,根據(jù)標準成本卡來正向計算原材料的標準用量。當實際用量大于標準用量時就產生了浪費,通常稱為盤虧;相反,如果實際用量低于標準用量,則反映出節(jié)約成果,即盤盈。
制作標準成本卡
餐廳老板要掌握的核算公式!
精確掌握原料的實際使用量對于成本控制至關重要。許多人可能會誤以為只需簡單相加原材料的使用量即可,但實際上,這一過程更為復雜。
以水煮魚的主要原料——草魚為例,假設月初時庫存為16斤,本月新購入100斤,而月末盤點時剩余1斤。草魚的單價為7元每斤。那么,本月草魚的成本究竟如何計算呢?這里有一個關鍵公式:
期初庫存(上月結余的原材料)+本期入庫(本月采購的數(shù)量)-期末庫存(本月結束時的剩余量)=實際用量。
什么是標準成本卡?
標準成本卡是保證每道菜品出品的穩(wěn)定性與可控性的依據(jù)。
餐飲行業(yè)的菜品成本卡一般由4個部分組成:
1、原材料的組成:包括主料、輔料、調料等
2、原材料的出成率:就是原材料轉化為凈料的比例
3、原料的投量:凈料投量或者毛料投量
4、菜品的標準毛利率:通過原材料的單價、成本和售價,計算毛利出是否合理
標準成本卡
制作成本卡需要掌握4個要素:
1、準備工具:制作的時候,原材料用量要上秤稱,保證準確性。
2、菜品梳理:菜品的名稱、叫法必須統(tǒng)一,便于管理
3、組成梳理:確認菜品是由哪些原材料組成的,原材料的叫法是否統(tǒng)一
4、投量梳理:確認原材料的投料是否合理
什么是出成率?
原材料經過粗加工處理后,由原來的毛料變成凈料,凈料與毛料的比例就是出成率。
出成率的高低直接影響成本。出成率高了,說明原材料的性價比高;相應的,出成率低了,也就說明原材料性價比低。
那餐飲的標準出成率應該如何制定呢?
通常我們會以一周、10天或一個月作為制定標準的周期,可以取這個周期內的最高值、最低值或平均值,同時把最高值和最低值作為合理范圍的標準。
出成率登記表
成本管控該從哪些方面下手?
在眾多經營者困惑之際,普遍面臨的難題可歸納為三類:一是無法識別問題所在;二是雖知問題卻缺乏解決方案;三是難以將方案有效執(zhí)行。
其實做好餐飲企業(yè)成本管控,首先要做好3點:
1、找損耗。原材料的標準用量與實際用量的差異就是損耗,這就是我們要著手的關鍵點。
2、找方法。根據(jù)原材料的損耗情況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法。
3、提效率。使用數(shù)字化工具來提高員工在成本管控上面的效率。
業(yè)務流程閉環(huán)管理
進銷存之“進”
成本管控,最重要的是流程的管控,也就是“進銷存”的流程管理,那么如何建設完善的流程管控即是關鍵。
在設置“進”的流程中,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呢?
首先是采購,進貨管理環(huán)節(jié)是原材料進入我們餐廳的入口,我們要根據(jù)經營要求制定采購標準,按標準進行采購。設想一下,只有流程沒有標準,是很難達到執(zhí)行效果的;而只有標準沒有流程,也很難有效地落地。所以流程、標準兩者都不可缺。
其次,需要根據(jù)經營時段菜品銷售數(shù)量等參數(shù),來進行合理的采購數(shù)量的申請。如果采購申請過大會造成庫存積壓;采購量不足又會造成沽清。此時可以借助數(shù)字化系統(tǒng),根據(jù)歷史數(shù)據(jù)和預估方式,自動計算菜品預估的銷量,讓采購數(shù)量更準確。
最后,有了采購標準和準確的采購數(shù)量之后,我們就需要按照標準來進行對原材料的驗收,這是采購中非常重要的一環(huán)。驗收時數(shù)量、質量不合格都會造成原材料的浪費等。驗收完畢以后要及時的將信息錄入系統(tǒng),方便核算。這一步我們可以通過智能電子秤實現(xiàn)稱重即錄單,并拍照入庫,實現(xiàn)高效入庫和對原料品質的精細化管控。
天財商龍智能電子秤
進銷存之“銷”
許多從業(yè)者將“銷”的概念簡單理解為菜品的銷售量。事實上,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支撐銷售的整個管理過程。這里有兩個關鍵點需要注意:
餐前準備:我們需要根據(jù)經營時段、菜品標準成本卡進行原材料的預制準備。比如午市、晚市、節(jié)假日等我們應該準備多少原材料。借助大數(shù)據(jù)分析預測菜品銷售量,并據(jù)此精確準備原材料,可以有效減少半成品制作過程中的損耗。
門店報貨單
智能預貨參數(shù)設置
制作出品:在制作的過程中,應該嚴格按照標準成本卡的用量來進行標準投料。如果投料過多會增加成本,如果投料過少則會影響出品質量,進而影響顧客的整體就餐體驗。
進銷存之“存”
餐飲庫存管理,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證。
“存”我們可以理解為對庫存的管理,既是成本管控的重要一環(huán),也是食品安全的保證。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重點關注以下3點:
1、現(xiàn)場管理:我們的貨架、冰箱是否分類、分區(qū)域進行管理,是否責任到人,只有這樣才能夠便于追蹤管理的漏洞。
2、指標管理:庫存貨品保質期是否得到了監(jiān)控、報損管理流程是否合理等。
3、盤點管理:如何設置盤點周期,日盤、周盤還是月盤?如何提高盤存的效率等。
門店盤點
借助數(shù)字化工具,這些復雜的庫存管理任務可以變得簡單易行。收貨時,在系統(tǒng)里輸入品項相關的效期、存放位置,打印出標簽貼在相應的品項上,系統(tǒng)就會在即將到期時自動提醒相關人員,盡快處理。這樣既加強了管理,也避免了浪費。
同時,后續(xù)領用、出庫、盤點時掃描標簽上的二維碼,就可以追批次信息,保證食材來源的可追溯性。
成本管控的關鍵節(jié)點有哪些?
一旦進銷存管理流程得到妥善建立,識別并控制關鍵的管理節(jié)點就成為提高效率的下一步。
想做好成本管控,這4個步驟是必不可少的:
1、原材料需及時入庫、建賬:明確應收標準,及時處理入庫單據(jù)。如果您的餐廳沒有使用成本管理系統(tǒng),一定注意,要清楚地記錄原材料的臺賬或明細。
2、逐步完善標準成本卡:確定菜品成本卡的完善時間,并分階段逐步完成。
3、盤存及錄入:合理設置盤存的頻率和周期,如日盤、月盤、旬盤等。同時設置原材料的監(jiān)測指標,如庫存周轉天數(shù)、保質期、庫存上下限等。
4、定期召開成本分析會:在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后要及時復盤分析,同時在會后對跟蹤問題的解決。
成本分析會